所谓岁月不饶人。最早进入外资企业勇敢地“吃螃蟹”的人们,现在差不多已人到中年。比起刚进外企的年轻人,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。让我们关注这一群人的生存状况。
有一则消息说:近来,由年龄产生的恐慌心理在外资企业的中年白领中弥漫开来。
据报道,他们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,又因年过三十五岁而被众多招聘信息所排斥。此种心理被称为“年龄恐慌症”。
外企中人几乎很少有人设想过,目前服务的企业将是他们一辈子的归宿。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,实则是由外企这样一个高风险、高竞争力的环境决定。常小姐大学毕业即进入外企工作。她的年轻和高薪一向为人所羡慕。十多年后的今天,她的心情开始沉重。周围的中年同事一个个走出外企,使她不得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。她想再回头谋一份稳定的工作,可是,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。
和常小姐一样,某医药公司驻京办事处的客户经理韩青小姐,在这家德资办事处里一路拼杀,由一个普通的客户代表成长为今天的客户经理,出入有车,手下统领着一班人马,隔三岔五去德国总部“取经”。可是她自己知道这都是一步一个“血印”走出来的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哪一日没有业绩,就得和眼前的这一切说“拜拜”。她不知道自己还能蹦到几时。和常小姐一样,她也想过“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”,找个地方歇下来,可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哪里?找一个企业从头来做,以她的岁数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,人家也希望培养后起之秀;自己单干,似乎又缺少这份实力。出国留学,岁数似乎也过了,再说,学成不也还得回来吗……
干什么都是进退两难,这一切似乎都因人到中年,都是年龄惹的祸!
更有圈内人道破天机:中年白领之所以在外资企业中优势渐渐丧失,一方面是因为快节奏、高压力的工作更适合年轻人。另一方面,有些外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,老员工每年加薪的法则已使老板难以承受。把一个老员工换为两个年轻人,已是一些外资企业的用人法宝。
难道真是年龄的错?外企人越老越不值钱?可是,朗讯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孙贺影先生说:
“我并不认为存在什么年龄的恐慌。之所以出现恐慌,是因为那些人在外企这么多年没有好好发展自己,没有更新知识、更新观念。不管在哪里,无论是外企、国企,还是国家机关,你的知识,你的观念如果不是最前沿的、最新的东西,你肯定要被淘汰。
“外企的一个好处是它有压力逼迫你去学习。很多人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他在压力下,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,或者没有发展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。具备学习的能力,在外企中又能学到世界前沿的东西,以后再寻找别的工作就有了充足信心。
“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,要受个人内在素质的限制。一个人能否上得去,有两个原因:一是公司业务有没有需要,二是你的水平、潜力是否已经到顶了。你的未来是掌握在你的手里,而不是依靠别人去提拔的。有实力者,在目前公司找不到位置,你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空间。只有当你的能力限制了你的发展时,你才会产生被淘汰的挫折感和年龄的恐慌。”
看来,年轻人虽然有精力优势,能适合外企快节奏的生活,但中年人自有他丰富的经验作依靠。
同样是外企,但员工在其中的发展却不尽相同。有的公司重视员工的长远利益,而有的公司在危机面前“换人如换刀”,身处这样的企业,员工难免会觉得危机四伏。
沈军先生曾服务于宝洁、百事和果宝乐等著名跨国公司,他的个人发展是一条纯粹的外企白领之路。当中国人对外企还心存种种戒备与猜疑时,他在众多的机会面前选择了外资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。他是第一批由跨国公司总部培训的中国本地人才,职位任至全国市场经理。回首来时路,他的经验是:在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之后,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公司是非常关键的。什么是最适宜的公司呢?薪酬待遇固然重要,但更要注重这个公司是否有优越的企业文化、规范的管理系统。一个优秀的公司,它的企业文化、制度体系将使员工们受益终身。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通过多年市场操作,总结出一套科学而有特色的员工培训体系,身处其间的中国员工,应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提高自己,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好公司对人的培养有目共睹。“打工皇后”吴士宏曾深有感触:不是IBM,不可能有她吴士宏的今天。因为她有幸进了IBM这样一个注重员工发展、有完善的员工培训系统的大企业,护士出身的她才有机会从一个“蓝领”一步步成长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。IBM、GE、HP、摩托罗拉这些世界级的大公司在中国投资发展的同时,为中国培训了一批本地人才。这些人才的成长,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认识到,不是所有的外企都罩着眩人的光环,应该剥开高薪的外套,冷静观察,看看自己选择的这家企业是不是真正有一个让人长远发展的环境。
不要等到人到中年,最好是未雨绸缪。